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它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1、特在“产业”
特色小镇的“特色”首先体现在产业上。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来看,新常态下,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两个方向:一是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下的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知识化和服务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二是历史经典产业的回归,这是我国经济向消费主导转变以及人们对消费品质需求增强的必然结果。
“特色小镇”的产业需要坚持特色产业、旅游产业两个发展架构。特色产业的选择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历史等基础条件,向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历史经典产业回归三个方向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消费聚集、产业聚集、人口就业带动、生态优化、幸福价值提升作用,也是引领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2、特在“功能”
以产业为依托的“生产”或“服务”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功能,没有生产与服务就无法形成大量人口的聚集;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形成了每个小镇独有的印象标识;特色小镇不能只以旅游为核心功能,但旅游的“搬运”功能,可以激发小镇内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交换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有特色产业,有旅游,有居住人口,有外来游客,就必然要形成满足这些人口生活与居住的社区功能,否则特色小镇就只是一个“产业园”。
3、特在“形态”
特色小镇的“特色”还在于其必需形成独特的风格、风貌和风情。小镇的风格是小镇的性格和个性。小镇的风貌是其独特的建筑与外观,都要与文化传承接合,与生态及自然环境一致。小镇风貌的确定,需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以小镇的“功能定位”为出发点,以小镇的“历史文化”为导向,以小镇的“地形地貌”为根据,形成个性化、艺术化、传承化、文化化的景观与建筑风貌,塑造“小而美”的小镇形态。小镇的风情以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为基础,结合演艺、社区活动、人际交往,成为独特的文化价值。
4、特在“机制”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而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主办运营商开发模式。政府以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服务管理为主要任务,把控整体方向、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小镇开发运营商)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方式, 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角;而与特色小镇息息相关的当地居民,则承担参与与社会监督的责任。
5、特色产业真实有效的落地发展是最重要的前提基础
产业发展,带来的是人们生产与收入方式的变化,保证了农民离开土地后按照城镇方式生活的基础,产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推动力。以特色产业本身为基础,在纵向维度上,往上向研发延伸,往下向应用、营销、管理、服务延伸;在横向维度上,与旅游、教育、会议等泛旅游产业广泛融合,实现全产业链聚集,形成小镇产业结构,从而构成人口与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小城镇产业要素支撑不足,产业发展非常困难。
6、人流聚集引导消费聚集是泛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以“旅游吸引核”为基础,通过旅游的“搬运”功能,将会形成大规模的外来游客的聚集。游客的到来就意味着消费的形成,而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已经超越一般理解的旅游消费,是一种复合消费结构:不仅包括景区门票等直接消费,还包括农产品、艺术品、收藏品、文化纪念品等购物消费,以及文化体验、娱乐活动、运动康体、养生理疗、养老服务、会展培训、祈福修学等服务消费。有消费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有市场供给就会形成产业生产。因此,游客的消费聚集为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7、人口聚集是新型城镇化落地的基础
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长期居住型就业人口,泛旅游产业的发展聚集的是中短期流动性人口以及部分服务产业人口。人口的聚集必将产生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居住、教育、医疗等多种需求,由此便催生了商街、商业综合体、居住社区、度假社区、学校、医院、银行等系列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公安、工商、市政等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机构的产生,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健全、城市管理人性、相关政策合理完善的宜居环境。